古建筑沉降与倾斜监测预警危险级别方案
时间:2025-04-09
涉川
一、方案背景
古建筑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,其结构多为砖石、木结构或夯土基础,年久易出现沉降不均、倾斜、开裂、地基下陷等问题。由于缺乏连续性、实时性的监测手段,往往在险情发生时才被发现,错失干预时机,导致不可逆损坏或安全事故。为了保障古建筑结构安全,亟需建设一套高精度沉降倾斜监测系统,实现全天候在线监测、预警分级判断与远程监管。
本方案基于物联网监测终端、倾角与位移传感器、4G通信技术和预警算法模型,为古建筑沉降与倾斜提供智能化监测与管理解决方案。
二、监测目标
-
实时监测古建筑沉降位移:包括基础沉降、局部位移、结构移动;
-
监测建筑整体或局部倾斜角度变化:如塔身、墙面、檐口的倾斜;
-
异常行为智能识别:捕捉突变趋势,如雨后快速沉降或风震后偏移;
-
危险等级预警:根据设定标准分级风险,自动触发多渠道告警;
-
远程平台监管:通过4G上传数据至云端,支持Web端与App远程查看、报警处理与历史对比。
三、系统组成
-
沉降监测单元
-
使用高精度激光测距仪、静力水准仪或线性位移传感器,布设于地基、墙基、柱脚等重点部位;
-
-
倾斜监测单元
-
部署MEMS倾角传感器或电子水准仪,实时获取结构倾斜变化数据;
-
-
环境监测扩展(选配)
-
温湿度、雨量、风速传感器,用于识别外界对沉降影响的因果关系;
-
-
采集与通信终端
-
集成采集模块、数据缓存和4G通信功能,确保断点续传与不间断传输;
-
-
云平台与预警系统
-
显示、分析、报警、存储、地图定位等一体化管理,支持远程调阅与趋势评估。
-
四、监测方法与部署方式
-
沉降监测方式
-
静力水准仪布设在地基与墙基交界点,监测毫米级高度变化;
-
激光测距法用于长跨度沉降或悬挑构件监测;
-
位移传感器用于拱券、屋顶或结构接缝处沉降量变化识别;
-
-
倾斜监测方式
-
MEMS倾角仪布设于塔楼、墙体、屋脊等部位,测量X/Y方向角度变化;
-
倾角初始值建档为“健康基线”,持续比对偏差角,识别危险趋势;
-
-
部署建议
-
各关键结构节点需布点,按建筑面积和结构复杂程度划分监控区;
-
系统支持太阳能供电,适用于无市电环境;
-
安装非破坏式,采用磁吸、绑带或螺栓固定,保护文物本体。
-
五、风险等级划分标准(建议)
预警等级
|
状态描述
|
沉降变化(mm)
|
倾斜角度(°)
|
响应措施
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一级(正常)
|
无明显沉降或倾斜变化
|
<3mm
|
<0.5°
|
正常监测,定期巡查
|
二级(关注)
|
出现轻微连续沉降/倾斜变化趋势
|
3-8mm
|
0.5°-1.0°
|
增加观测频率,启动现场巡检
|
三级(预警)
|
沉降明显或倾斜速度加快,伴裂缝扩展
|
8-15mm
|
1.0°-2.0°
|
组织评估,加固建议,封闭部分区域
|
四级(危险)
|
大幅沉降/结构快速倾斜/危险开裂征兆
|
>15mm
|
>2.0°
|
紧急预警,立即封闭,安排抢险处理
|
备注:以上为推荐数值,应根据具体建筑结构、材质、历史沉降数据等因地调整。
六、平台与管理功能
-
实时数据显示:列表、曲线、趋势图随时查看;
-
历史数据分析:对比各监测点变化幅度、变化速率;
-
地图可视定位:支持多建筑/多区域一张地图集中呈现;
-
报警日志记录:保留所有报警事件,自动记录发生时间、级别、处理状态;
-
权限管理系统:分层授权给不同单位或部门,支持平台分级管理;
-
数据导出与报告:一键生成日报、月报、专项安全评估报告。
七、硬件主要参数(参考)
设备类型
|
测量范围
|
精度
|
通信方式
|
安装方式
|
---|---|---|---|---|
倾角传感器
|
±90°
|
±0.1°
|
RS485/4G
|
磁吸/螺栓/粘贴
|
位移传感器
|
0~100mm
|
±0.2mm
|
RS485
|
伸缩结构支架
|
静力水准仪
|
0~500mm
|
±0.5mm
|
RS485/Modbus
|
支架+钢筋锚固
|
数据采集终端
|
多通道输入
|
数据误差<1%
|
4G无线传输
|
IP67防护箱体
|
电源系统
|
12V电池+太阳能
|
连续续航≥30天
|
/
|
户外防雨支架
|
八、预警流程示意
-
系统采集数据 ≥ 5分钟/次;
-
平台持续比对“历史基线 + 当前值”;
-
一旦连续偏差达到预警级别,即生成报警事件;
-
系统自动推送报警信息至手机、微信、邮箱等;
-
运维人员远程查看 → 派单巡查 → 标记处理状态;
-
自动记录所有流程信息,支持回溯、打印归档。
九、效益分析
-
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管,提升古建筑结构风险识别能力;
-
预警机制有效保障游客、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;
-
减少人工巡检频次,节省人力与成本;
-
形成完整数据档案,为古建筑修缮提供科学依据;
-
提升古建管理单位数字化、信息化水平,助力智慧文保建设。
十、应用案例场景
-
国家级文保单位(古塔、寺庙、牌楼、鼓楼等);
-
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;
-
古桥、古墙、历史民居群体建筑;
-
高海拔、地震带、滑坡带古建环境实时感知;
-
文旅景区日常结构安全运营管理。